法人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法人中文 >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> 第一零八九章 权知开封府事

第一零八九章 权知开封府事

第一零八九章 权知开封府事 (第1/2页)

范仲淹去世,人们悲戚缅怀,但是没过多久,除了真的好友总是下意识提起,还不适应没有范仲淹的世界,旁人却是已经没什么感觉了,大家还是一样的生活工作。
  
  接替范仲淹的,是在外旅游的文彦博。
  
  这是一个狠人,主要是能活。现在赵祯到了他皇帝生涯的大后期,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他心满意足。范仲淹既然没了,那么他也没有再继续折腾的想法,他现在只想安稳的等死。所以把稳重、保守的文彦博叫回来,是一个好选择。
  
  或许没有太大的建树,但可以让大宋这艘船继续平稳的前进。尽管窟窿很多,但是文彦博也有能力修修补补,不至于漏了太多的水。
  
  王言自然还是窝在国子监,不断的调整着全国的教育事业。
  
  这几年过来,文校、军校还有百工院都已经差不多算是建成了,只是还要不断的修缮。整个大宋境内,所有的县级行政单位,最差劲的都有一所启蒙的千人书院。
  
  这是不分汉、胡的,就算是草原上,王言都勒令地方官找地方建学校。
  
  其实在草原上建书院是很好的。因为草原上都是游牧,王言还没有进行更加细致的草原划分,把草原上的牧民给摁在一个地方。这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,他不当权,是做不了主的。而当权的,没把外族当人,根本不管。
  
  但是草原上有了书院,以前多个孩子在书院里读书,不用想,受教育的机会肯定是家里比较得宠的孩子。草原又大,上学送,放假接,这就有了固定的场所。
  
  那么把治所放在这里,自然也就方便管理。也不需要时间发酵,官府直接就在这里开市,那么草原上的牧民交易便都会到这里来。
  
  如此时间长久下去,一座城市也就如此在草原上兴起……
  
  而免费供应的笔墨纸砚都是国子监附属的工厂生产的,产量大,成本压的相当低。国子书苑也开遍了各县,营收还不错。
  
  主要在于王言推出了各种不同等级的书,也邀请了许多大儒整理他们的学术,他来出版,并且还给大儒版税,按销量给钱。
  
  这种学术的著作,肯定是没有那么爆卖的。多数人都是在书苑里借阅,有钱人则是没约束,人家从来只买精装典藏版,算作家庭藏书,有书就买。
  
  他们都是很有忧患意识的,历朝历代,学问道统之争都是相当严峻的。保不齐什么时候,哪个大儒就倒台,相应的书籍也就成了***。什么书都收藏一下,肯定是没错的。
  
  真正赚钱的,是王言搞出来的各种故事。在报纸上登过的,一个作者名下故事多的,他给出故事集。故事少的,那就好多个作者一起,用故事汇的名义出合集。
  
  被打通了任督二脉,写各种神鬼志异,各种爽文的作者,那就是财神爷了。这种猎奇的书,能够令人快乐的书,销量都是相当高的。再找人画上精致的插图,那就更不得了。…。。
  
  同时还推出了漫画,王言亲自写了儿童寓教于乐的启蒙故事,让人画了出来印制发行,给人们打了个样。并且顺势推出了出版的各种细则,完善出版行业。
  
  国子书苑开遍了大宋,那么自然也就相当于国子监的铺货渠道在大宋全面铺开。再加上他的大批量印刷出版,以及在各个重要节点城市开设工厂,进行地区配送,节省了时间、运费。再加上百工院的不断钻研,提高印刷、造纸的技术,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  
  王言成功的将书籍的价格打了下来,并且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他的正版图书的利益。毕竟国子书苑的书贵的往死贵,便宜的那也是真便宜,还让人免费看,就算想要抄书,都有安静的地方。甚至手抄的书,只要字写的好,国子书苑还会回收。
  
  相比起来,盗版书商养着的那些
  
  百姓的饭碗,就微不足道了。在当今大宋的发展之下,这些百姓的数目实在是不起眼,影响不到什么,很轻松的就会被别的产业吸收。
  
  让商人多掏钱,他们肯定不干,但是促进商业发展的利好政策,他们是绝对乐见的,现在的商业发展已经更加的好。
  
  就如此,国子监的产业营收不菲,拿出来给各级官吏,以及下边的各种书院山长发福利,提高待遇,并且还可以拿出一部分来,给好苗子提供补贴,助他们完成学业,一步步的走到京城来。是不是当官另说,肯定是能就读监学的,都是王言的弟子。
  
  这几年过来,教育体系的底子基本是打好了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之前说的专科人才的培养,以及相应的产业的发展等等,这是多部门协调发展才能做成的,得等他上位以后再做。
  
  在这期间还有一件好事,那就是他派出去的船队回来了,带回了他要的土豆、地瓜、玉米、辣椒、花生等等的种子,已经在百工院的农学院的试验田上进行培育改良。
  
  这是古代穿越必备的程序了,没这些东西,想要吃好喝好,几乎不可能。
  
  主要的就是填充粮食的消耗,人可以吃,牲口、家畜也能吃。本来人们的口粮不变,又多出了粮食来喂养牲口、家畜,而在得到了肉食的补充以后,粮食的消耗就会相应的降低,又可以将这些粮食用来喂养牲口、家畜。
  
  到了那时候就该吃的越来越精细,大米、白面也就可以一步步的进行种植、加工,价格也可以一步步的压下去,能吃的起的人越来越多。
  
  何况王言还在东南亚那边收购粮食,一年四季,只要能行船,那就是不停的运。填补着粮食缺口,稳定着粮价。
  
  他悄悄的,为大宋做了太多的事……
  
  但他的苦心没人能懂。
  
  不懂他苦心的赵祯,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。
  
  嘉祐十年(1065年)秋,不听劝的赵祯一病不起。…。。
  
  「王卿,你是个实诚的,朕这身子还能好吗?」
  
  赵祯倚靠着软枕斜卧榻上,有气无力,慢吞吞的说话。
  
  王言坐在榻边的小矮凳上,在他的身后,是一票的大臣守候,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。
  
  他摇头拱手,叹道:「臣终究不会仙法,有负圣恩。」
  
  赵祯被逗笑了,却又没有力气支撑他的笑因此咳了起来。王言上前帮忙抚着胸口,又叩了几下后背,卡出了一口浓痰。
  
  重新躺好,赵祯长出了一口气,笑道:「生死有命,这个道理朕是知道的。若是当年朕听你的话,怕是还能再多活几年,跟范卿比一比寿数。」
  
  王言微笑不语。赵祯已经比原本多活了两年,挺不错的了。老年戒之在得,赵祯贪色、贪功、贪名,不节制,拖到现在都是王言牛逼。
  
  范仲淹多活十年,那是老范听劝。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两便功,吃喝都按照王言开的食谱来,别管国事多忙,绝对的从容不迫,不早去,不晚归,更不熬夜。那是真正的八风不动,稳如泰山。老范可是真活出境界的大人物。
  
  赵祯却是差的太远了。
  
  他又自己摇头苦笑:「这人呐,都难看开生死关。王卿,说来你也是开了先河,听闻现在祭文都给活人看了。你来给朕写一篇,让朕也瞧瞧。」
  
  「臣遵旨。」王言起身,恭敬行礼。
  
  「去罢。」赵祯挥手。
  
  王言就势转身,跟在场的众位大臣,以及随侍在侧当孝子贤孙的赵宗实、赵仲鍼父子,拱手敬了一圈,四方点头,干脆的走人。
  
  他当天就把祭文写了出来,极尽吹捧之能事,给赵祯夸的没边,好像以前的历代帝王,都没有他老赵牛逼。据说赵祯看了
  
  以后很高兴,还给王言加了食邑。官肯定是不给升的,他都要死了,也没有恶心赵宗实的想法,只能多加点儿工资展示一下荣宠。
  
  王言确实开了一个不好的头,如赵祯所说,除非是嘎嘣就死的,但凡有些时日的人,在死前都想着看看自己的祭文。
  
  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盖棺定论,能给人写祭文的,也都是实在的朋友。人都死了,那么当然都是好听的话,那是很让人开心的事情。谁不想被人变着花样的吹捧呢。
  
  赵祯开口让王言给他写祭文,还给王言加了食邑,那就说明赵祯不在意,那么大家自然就都写祭文吹捧赵祯。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魔幻的。
  
  赵祯最后的人生,就是听着太监给他念诵各种官员送上来的祭文度过的,他沉浸在他的美梦里,听说他脸上的笑容从没少过。
  
  那一次去宫里给赵祯看病,便是王言与赵祯的最后一面,那以后的两个多月就再没见过。
  
  直到了入冬后的一天,皇宫内敲响了钟声,这钟声传遍皇城,皇城也便敲响了钟。声音向四方传递,于是汴京城就都是钟声………。。
  
  赵宗实顺利的登基即位,他成为了赵曙。上位的第一件事,就是和诸位大臣们一起,进行赵祯的身后事。出殡发丧、盖棺定论、修史以及赵祯的后宫等等一系列的事情,都是要安排的。
  
  没出王言所料,赵祯的庙号为"成"。因为这就是他提议的,大家争来吵去,觉得赵祯够"成",便也就如此定下……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