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人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法人中文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癸二、释近处分三:子一、约远论近;子二、约近论近;子三、约非远非近论近
  
 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三十七面,我们看癸二的“释近处”。
  
  这一科是迹门流通的第五品,。这个安乐,它是一种功德相。就是我们如法修学一佛乘的妙法,我们在身、口、意、誓愿这四个处所,今生会产生安稳的快乐,来生会成就大般涅槃的快乐。这个安乐通于今生,也通于未来。
  
  那么,这样的安乐是怎么造成的呢?
  
  它有两个重要的因地,一个是行处,一个是亲近处。行处就是理观,亲近处就是事修,理观、事修合起来,就是我们说的一佛乘的思想——权实不二。理观跟事修,它们的共同点,都是在观照我们这一念心,这个是相同的。整个《法华经》它不向外追求的,它的问题就在内心里面。
  
  观心当中,理观的心跟事修的心是不一样的。理观它的心观的是深层的真如的心;事修所观的心,它是观表面的因缘的心。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?我们说明一下。
  
  理观的心,它是一种不生灭心。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是生灭变化的,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的轮回回归到原始点,就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,当我们的心是一种寂静安稳的时候,还没有一念妄动之前,我们是一个什么心。所以这个真如的心是一种真实不变的,对我们来说,是一个理想化的心,不是现实面的心。
  
  这种心它有两个特色:第一个,清净;第二个,具足。那一念明了的心性,它是离一切相,但是又具足无量的性功德,但这个时候是寂静不动的。那么这一念心是干什么用的呢?安住用的。就是安住一念心性,然后即空即假即中。即空,显现的是清净的相状;即假,是开显它的一种性具的功德。所以,我们修理观的时候,我们是超越现实的。是的,这种理论是透过一种信解而建立起来的,不是我们真正去亲证的。
  
  这样的理观的心安住以后,接下来就是怎么样?我们要面对现在已经轮回的心。我们回顾我们的过去,曾经做过天人,享受很多的世间的快乐;我们也曾经到三恶道,遭受很多的刀山油锅的痛苦。这些因缘果报虽然过去了,但是它会在心中落一些影像。就是凡是我们生命走过的事情,在心中都会留下一种影像。就像一个镜子,你把它放在空中,它会惹很多的尘埃。一个车子开过去了,它会留下尘埃。一个人在镜子前面走过去了,它也会留下尘埃。虽然人已过,车已过,但是尘埃留下来了。
  
  所以到了我们今生,我们心中是怎么样呢?那就心有千千结了。就是很多很多过去人生的经验,累积成你的思想、性格。就是我们的心现在是有判断力,有你的价值观,有你的思考模式。这些心是怎么来的呢?你本来是清净的,但怎么就有这么多思想呢?一句话就讲完了——因缘所生法。因为你经历过太多的生命经验,而在整个影像当中,我们各人各取所需,你取你的影像,他取他的影像,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模式。这个就是一种现实的心,就是因缘的心。
  
 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就靠佛陀的大乘的戒定慧的事修,慢慢地把它给作一个调伏跟引导,使令它跟我们原始的心能够相随顺。就是原始的心是我们的理想目标,因为原始的心才能够跟诸佛相通,站在诸佛的同一个家,把心带回家。佛陀所有的功德,都是从清净具足的心显现出来的。我们因为沾了很多的尘埃,所以变成一种流转的心。
  
  所以真如的理观跟戒定慧的事修,这两个是不可切割的,互含互摄的。
  
  这两个关系,我们可以从因缘、体用这两种关系来说明。
  
  首先我们看因缘。比方说,我们受菩萨戒。诸位,你受菩萨戒你都知道,你一定怎么样?先有戒体,才有戒行的。就是你在受戒那一天一定怎么样?面对十方诸佛许下你的誓愿:从今以后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然后呢?然后你心境和合,你缘十方诸佛的法界、众生法界,心境和合而落下一种无漏的善根种子。
  
  那有人就会说了,你发的这个愿是不真实的,你怎么可能在今生当中誓断一切恶?你怎么可能在今生当中誓修一切善?你更不可能誓度一切众生,你不可能做到。你不可能做到,你发这个愿,你不是欺骗佛菩萨嘛?不是这样讲。因为,你不发这个愿你就得不到戒体了。
  
  所以,诸位!理观,它本来就不是务实的。我们如果什么都务实,那我们就不能突破现状了。就是说,我们因为不满意轮回的现状,所以我们才修行。如果你什么东西都从因缘的现状来思考,那你就永远是一个生死凡夫了。
  
  佛陀意思就是这样,理观就是让你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,不是要你现在就做到,至少你这个因地要怎么样?要圆满。你不能说,我尽量断一切恶,我尽量修一切善,我随缘度一切众生。那你这个菩萨戒体是白受了。因为你第一个种子有问题。戒体的思想,第一个种子必须圆满;然后你去修行这个戒行,你扩展出来的第二个种子、第四个种子、八个种子,它才会从圆满当中不断地扩大。你第一个种子如果不圆满,那你所有种子都不是成佛的正因了,因为它是一个因地。所以,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理想化的。你先把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放下,把这种经过轮回加工以后的身心世界先放下,这不是真正的你。所以戒体是理观所成,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愿力。
  
  然后呢?然后你受完戒回到家以后,你开始怎么样?面对现实,开始做一些持戒的戒行。那这个时候,讲到因缘,那就讲到契机了。有些人喜欢断恶,他宁可保守一点,他不修善,不度众生,他先把过失关掉;有些人喜欢修善,广学无量的法门;有些人喜欢度众生。那没关系,各取所需,事修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是他们三种人共同的因种是对的,他们都是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所以他们会有什么结果呢?叫做“方便有多门”,但是最后,一定会“归元无二路”,因为他第一个因种是圆满的。
  
  所以,理观它是一个因地,它是完全不能有任何瑕疵的。就是你今天种的种子,这个无上菩提的种子,这是要求非常严格的。你要经过长时间的在教法学习,什么叫做真如的心,什么叫做清净又具足、具足又清净,然后寂静不动的心。这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,如果你第一个因地种错了,你后面就全部错了。
  
  所以第一个,我们了解理观跟事修,它是一个戒体跟戒行的关系,叫做因缘关系。
  
  第二个,是体用的关系。体用的关系最简单的例子是什么?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的偈颂。
  
  六祖大师的修学,叫做什么呢?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神秀大师是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。六祖大师这个很明显,理观的角度。既然超越因缘,那就是所谓的镜子也不可得,灰尘也不可得。这是理想化的真如心,它强调安住。所以六祖大师强调的是安住,安住真如。神秀大师呢?是“时时勤拂拭”。其实他的说法也对,他面对的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的心。
  
  但是为什么禅宗要选慧能大师呢?因为事修的心没有太大的特别。所有的五乘法门,其实每一个人都要修心,浅深不同。人天乘修的是善心,二乘修的是涅槃的心,菩萨修的是功德的心,但是这个都是事修。但是问题是,你今天没有成就“本来无一物”的这种体,你没有找到十方诸佛共同的体,你就成不了佛。所以,从成佛的角度,六祖大师是对的,因为他掌握了十方诸佛的根本的共体,就是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
  
  所以在整个,你一定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理观,什么是事修。
  
 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“行处”就是理观,就是透过观察我们的原始的真如的心,然后怎么样?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清净心。然后呢?然后就开始要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就开始务实地面对我们因缘所生法所留下的无量无边的妄想、无量无边的业力所构成的我们现在的这个生灭变化的心。怎么面对它,就是开始讲务实面了,叫做“近处”。这个近处就是事修,透过事修使令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亲近这个理观的智慧,这个就是事修。
  
  子一、约远论近
  
  这个“近处”有三段。先看第一段,子一,约远论近。
  
 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?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、王子、大臣、官长。
  
  约远论近,这个“远”是动词,当远离解。这个是讲到我们面对因缘所生的这种生灭心,要先远离十种过失,这样子才能够成就亲近真如。所以这个以下就是讲到菩萨戒法。其实它是把整个瑜伽菩萨戒法、梵网菩萨戒法有关于“誓断一切恶”这一块的戒文,浓缩成十个重点让我们去修学。就是修学菩萨的十种戒法。
  
  第一个,“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、王子、大臣、官长”。国王、王子、大臣,这些属于中央级的官员,长官是地方级的官员。这地方就是说,你一个菩萨,你有志于学《法华经》也好,你有志于弘扬《法华经》也好,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少跟这些有权势的人亲近。
  
  为什么要远离有权势的人呢?蕅益大师说,因为有权势的人,你“顺之,增长贪欲;逆之,身心损恼”。这些有权势的人,他有威德力,他讲话有威德力,这种人基本上都是攀缘心比较重,在世俗名利里面打滚的,跟我们修成佛之道的人思考是不一样的。你随顺他,你增长贪爱;你违背他,他的力量会给你压力,你身心损恼。
  
  所以蕅益大师说,亲近权势,“初似小益,久则大损”。刚开始你会觉得,欸,不错啊,我弘扬佛法,我有一个有权贵的人,一个地方官员或一个民意代表做好朋友。他会帮你成就很多弘法的事情,“初似小益”,有些小小益,但是,“久则大损”。因为什么呢?“失正道故。”你跟他相处久了,你不会改变他,他改变你,你会失去正念的道心。
  
  所以,就是说,你一个菩萨,你有因缘可以度化他,你可以教化他,重点是,你不可以亲近他。这以下都是这样子。就是教化是一回事,亲近又是一回事,就是,你不能亲近他们,这第一个。
  
  我们看第二个。
  
 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、尼揵子等,及造世俗文笔,赞咏外书,及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。
  
  前面是远离豪势,这以下远离邪见。
  
  邪见有几种呢?
  
  第一个,外道梵志。这个梵志指的是修学婆罗门的居士,他修十善法,希望能够生到大梵天。这种外道梵志。
  
  或者尼揵子。尼揵子外道其实他是一种出家众,外道的出家众,我们一般说的印度的瑜伽士。他是练气、修丹乃至于种种禅定的,这个也是追求一种有所得的法。
  
  或者造作世俗文章的,以及这种“赞咏外书”。赞咏,就是世间的诗词,赞咏哪一个风景很漂亮,哪一个地方怎么样,这赞咏这种世间的诗词。及外道的书籍。
  
  “乃至于路伽耶陀”,路伽耶陀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印度的顺世外道,就是现实主义者,他强调物质创造一切,强调物质主导一切的生命的现象。“逆路伽耶陀”,这个相反,他反而强调心灵创造一切。这个心灵跟佛法说的心性是不一样的,他这个有点断灭见。
  
  也就是说,我们初学者,初机浅识,理观薄弱,如果经常跟他在一起,会有两种情况:第一个,互相争论。你跟他之间不和,你走的是菩提道,他走的是世间的法门,所以你与他互相争执。第二个,你迷失正理,你要么就是被他感化。这是第二种情况,所以不亲近。
  
  看第三个。
  
 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、相叉相扑,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。
  
  第三个,菩萨他要不亲近什么呢?“凶戏”,就是这种互相打斗,拳击、斗牛、斗鸡的这种游戏。或者是“相叉相扑”,柔道、相扑。或者“那罗”,那罗就是演戏的戏子,表演各种把戏的戏子。这几种情况,你要么引发瞋心,要么增长放逸,所以要远离。
  
  第四个,远离恶业。
  
  又不亲近旃陀罗,及畜猪羊鸡狗,畋猎渔捕,诸恶律仪。如是人等或时来者,则为说法,无所希望。
  
  就是有些人造的罪业特别重,这个杀盗淫妄的业。比方说“旃陀罗”,旃陀罗就是在古印度专门从事杀业的;或者是畜养猪羊鸡狗。我们受了菩萨戒是不能养这些动物的,因为这个动物,你虽然没有杀它,你增长杀生的助缘。或者是畋猎,就是打猎,或者捕鱼等等,如是这种杀生的恶律仪。
  
  这种整天做杀生的人他造恶业,他来跟你求法,你可以为他说法,但是你不能够有一种希望要彼此亲厚,彼此友好。因为,你跟他在一起,我们说过,两个人在一起只有两种情况:第一个就是你跟他磁场不和,那你们两个就互相争论;要不然,就是两个磁场完全被同化。当然你不可能同化他,因为你是凡位菩萨,结果你被同化,所以,损害慈悲心。因为你一旦认同他,那你就损害慈悲心了,所以你变成进退失守。所以干脆保持距离,就是远离恶业。
  
  第五个,远离二乘。
  
 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亦不问讯。若于房中,若经行处,若在讲堂中,不共住止。或时来者,随宜说法,无所希求。
  
  我们一个菩萨道人,也不亲近求声闻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。这个地方指的是定性的,就是那种出离心特别坚固的,你不可能改变他的,他不可能发菩提心的。这种对于苦谛有很深入的体验跟思考的求出离的四众弟子,乃至于彼此相遇也不需要打招呼。如果在房中,若经行处,也不共住一房。这个是讲的很严重了,就是你不能够跟他住在同一个地方。如果他主动来访,来跟你请求开示,那你是可以开示,但是心中也是一样,无所希求,不要去跟他互相亲厚。
  
  当然这个地方有人就会觉得有疑问了,就是说,声闻弟子也是佛陀的弟子啊!三乘弟子嘛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为什么也要远离呢?它是这样子,就是说,菩萨也追求涅槃寂静,因为你成佛之道,你一定要安乐道、解脱道、菩提道,它是一条路的,你不可能跳跃,只是你这个过程是走得比较快。比方说一刀千纸,但是还是怎么样?历历分明。声闻人的寂静,我们也可以去修他的法,但是为什么不能跟这个人靠近呢?因为声闻人,他的出离心很强,所以他那个寂静,就是你跟他在一起,他那个身口意所释放的磁场是带一点偏空的寂静,但是菩萨的寂静是中道妙有的寂静。这两个寂静不一样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