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人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法人中文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6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6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6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你看外道,外道也修布施啊。诸位!如果你去根据外道来修布施,布施完了以后虽然你也会生天,但是你跟佛弟子生天不一样。佛弟子因为修学佛法而生天。但外道从天上掉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,因为他在修善法之前没有修三皈依。没有三皈依的时候,他得不到佛的摄受、法的摄受、僧的摄受。所以,外道虽然也修慈善事业生天,但生完天以后就没有了。
  
  但是你依止佛法的时候,“皆悉到于一切智地”。佛陀所规划的东西,你只要照着它操作,生天只是先满足你的需求,它一定会一步一步地引导你。你因为佛法而生天,等到你享受这个快乐以后,你慢慢地从快乐当中很自然会生起出离心;然后,成就涅槃以后,因为你这个法是佛陀摄受的,你出离心生完以后一定会发菩提心。佛陀的法是一层一层地去引导你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的教法不可思议,不是你们二乘人所能理解的。
  
  前面是教法不可思议,这个地方讲佛陀的智证,佛陀所证的智慧不可思议。看经文。
  
 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,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,通达无碍;又于诸法究尽明了,示诸众生一切智慧。
  
  那么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这么厉害,能够施设这么多的方便,而这么多的方便都能够不断地、一次一次地引导我们成佛呢?因为佛陀的智慧,亲自所证的智慧,不可思议;因为如来能够观知一切法的究竟皈依处,他能够知道究竟的中道实相,他也能够知道你心中的希望。他既知实法的中道实相,也知道权法:众生在想什么,你到底要什么。所以,他可以把你的需求跟佛陀的目标成功地结合起来,这就是佛陀厉害的地方。
  
  就是,佛陀知道你很喜欢扫厕所,那没关系,你到我家来扫厕所。你到我家来扫厕所跟你到外面扫厕所是不一样的,你到外面扫厕所你就什么都没了,你回到我家来扫厕所,我迟早一定会让你继承家业的,只要你这个家住得下去。所以佛陀能够把众生的需求——权法,跟佛陀的目标,做一个正确的连接,然后示诸众生一切差别智慧。所以我们看佛陀的佛法的安排,是有短期的效果跟长期的效果。短期的效果,它先满足你的需要;长期的效果,当然就是究竟成佛。
  
  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,佛陀不在了,就是这个人不在了,只有法在。就好像大医院,药在,医生不在。所以现在我们最大问题就是,修学的次第没有人帮我们安排。比方说权实二法,我们应该先学权法还是先学实法?要是佛陀在旁边,佛陀说你应该怎么样、再怎么样。
  
  比方说唯识学跟《楞严经》。唯识学当然是权法,唯识学广泛地说明整个大乘的因果,万法唯识。唯识学的概念就是怎么样?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是有颠倒妄想、有我法二执,但是没关系,佛陀开出无量的六度法门。你修布施,这个布施的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,你就能转识成智,透过布施你就建立一种无贪的善根。他是透过法门来改造内心。这是唯识学,这完全是权法,一个一个对治。《楞严经》刚好相反。《楞严经》就是说不要这么费劲,直接地回光返照、正念真如。它直接从实法,直接回光返照,找到我们的家,以不生灭心来修学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。唯识学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慢慢对治:没关系,我是内心不干净,我透过法门的修学,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。《楞严经》是直接回归到镜子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我们应该先修什么?这个问题就在这里。有些人说先学相宗,再学《楞严经》。原则上是对的,先修权法再实法。但是,我个人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,发觉这也不一定。因为有些人也真的是,他学了《楞严经》,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以后再去修权法,他会更有力量。
  
  所以,当充满实证的佛陀不在的时候,我们只能自己去尝试了。不过也没关系,虽然没有佛陀来带我们回家,但是从法力的摄受来看,只是时间的问题。就是说,如果你今天有法又有佛,那当然最好;如果没有佛、只有法,我们操作得当,也可以从权实当中得到受益。
  
 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智证不可思议、教法不可思议。我们如果今天没有跟佛陀在一起,我们就失去了佛陀的智证,我们就善用佛陀的教法,也是可以的。
  
  癸二、立喻分二:子一、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;子二、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
  
  我们再往下看。那么什么叫佛陀的智证跟教法呢?佛力跟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?我们看癸二的“立喻”,先讲出一个譬喻。
  
  子一、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
  
  我们看经文。
  
  迦叶!譬如三千大千世界,山川谿谷土地,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,种类若干,名色各异。
  
  先说明众生的根机是无差而差。本是同一个心性,因为轮回以后有不同的环境的熏习,产生差别的根机。这个讲众生的根机。佛陀的法药也只能够配合众生的根机,即实而权。佛陀一开始要用权法先满足我们的需求,先开出五乘的教法。
  
  那么众生的善根是怎么形成的呢?
  
  佛陀讲一个譬喻说,在同样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,大家都在三千世界,但是每一个地方各有它的“山川谿谷土地”。“山”比喻我们每一个人正报的色法。因为山它高低起伏,所以明显易知。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山,就像我们容易看到一个人的色身一样。“川”就是感受,川就是水流。水流因为它这个高低差,有些地方比较急,有些比较缓。急就是一种逼迫的痛苦相;有些川走得比较缓和,就是一种快乐相。就是讲到我们的苦乐的受,川比喻感受。“谿”,什么叫谿呢?就是山跟山之间的河流,它要顺着山势,有各式各样的曲直的差别,就是表示我们的想蕴,我们的各式各样的想法。“谷”就是山的底部,所以幽隐难见,就是表示我们的行蕴。这个“土地”就是识蕴,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所依止,所有的山川谿谷都是依土地而住。所以,在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,东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东边的五蕴,西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西边的五蕴。
  
  在这个不同的五蕴当中就长出不同的草木,每一个人五蕴的习性不同,就产生了“卉”,卉就是草,“木”就是树木。比较高大的是树木,比较短小的是草。“丛”跟“林”,“丛”就是草所聚集的叫做丛;“林”就是树,大树所聚集叫做林。这当中有的是“药”,有的只是“草”。有的有出世善根,有的没有出世善根。总而言之,“种类若干”,是“名色各异”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、各式各样的五蕴,而产生各种的善根的差别。
  
  我们看下一段。
  
  密云弥布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一时等澍,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;小根小茎、小枝小叶,中根中茎、中枝中叶,大根大茎、大枝大叶,诸树大小,随上中下各有所受;一云所雨,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。
  
  前面讲的这种草木,是讲众生的善根在无量的轮回当中已经是形成了,这是一个现实。佛陀必须要面对现实,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生命经验。佛陀来到人世间,如果说:不行,我只摄受菩萨种性的。那佛陀的慈悲就不普遍了,那其他人只能学外道了。所以佛陀会尊重每一个人过去的生命经验。都没关系,不管你过去是一棵小草,不管你过去是一棵大树,佛教“我家广大,种种皆有”,我都可以包容你进来。
  
  所以佛陀为了应付各式各样的众生,必须怎么样?佛陀说的法就像乌云,就像雨水,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面对这些众生呢?是密云弥布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作为一个佛陀,他就像一个广大的乌云,含有慈悲的法水,不管你是躲在山脚下的小树,或者是你是生长在阳光中的大树,佛陀是全部地都慈悲覆盖。就是不管你过去怎么样,只要你愿意学佛,我都有办法来摄受你。所以佛陀譬如大悲慈云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
  
  当然,佛陀不能用人来摄受,那佛要是灭度怎么办呢?所以他要下雨,用雨水来滋润你,所以“一时等澍”。这个云出世以后,因为温差的差别就转成雨水。佛陀的三千大千世界,是身密的功德跟意密。身,他能够现出应化身;意业,就是佛陀的大悲心。那么从佛身跟佛意就转化成佛陀的说法,“一时等澍”,就同时平等地“澍”。这个澍就是及时雨。众生有烦恼的渴望的时候,有各式各样的渴望的时候,佛陀下雨。这个雨水普遍地去滋润各式各样的三草二木、诸多药草,不管你是山下的小草,不管你是在山上的阳光中的大树。这当中,“小根小茎、小枝小叶,中根中茎、中枝中叶”,乃至于各种大树小树,都能够得到法雨的滋润。
  
  这个根茎枝叶,我们解释一下。
  
  根是在大地下面的,你看不见的,就是你一个人的信心。你这个人学佛有没有信心,也没人看得出来,就你自己知道,所以根是信心。茎就是你持戒,这看得到了。枝就是禅定,叶就是智慧。一棵树长得好不好,长得直不直,长得茂不茂盛,水果多不多,就是由你的信、戒、定、慧决定。小根小茎、小枝小叶,就是人天种性的信、戒、定、慧;中根的就是二乘的信、戒、定、慧;大根茎大枝叶就是菩萨的信、戒、定、慧。还有各种树,包括通教的菩萨跟别教菩萨。总而言之,随上中下各有所受。你只要进入佛教,是一云所雨,是同一片云生出的法雨,而随顺众生的根机各得生长,华果敷实,就是开华结果。
  
  意思就是说,很多人都学佛,但是今生当然看不出来。拜佛你也来,上课你也来,打佛七你也来,所以因地大家都看不出来,但是来生就看出来了。今生大家都学佛,来生有些人生天,有些人到净土去,有些人到涅槃去,成就涅槃,甚至于有些人学佛又到三恶道。那这些差别是怎么来的呢?
  
  你不能怪雨水。作为乌云跟雨水,它没有拣别的,是因为大家各取所需。诵经的时候你也到,拜忏的时候你也到,但是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呢?因为佛法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,它产生转变。因为这个法跟你的根机一接触的时候,这个法雨进去的时候,有些你可以吸收,有些你没办法吸收。因为我们的生命经验,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各式各样。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感受,更重要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思想,还有我们各式各样的行蕴的执取,就是受、想、行。
  
  比方说,人天种性的人,他会取什么?他会取快乐的这一块,离苦得乐,他会把所有的佛法安立在追求快乐。你为什么拜忏?追求快乐。他为什么参加佛七?也追求快乐。这就是为什么他今生修了半天,他来生变成只有快乐。因为他是一棵小草,你降太多的雨都没有用,跟他讲什么通通没有用,因为他吸收的就是他要的这一部分。作为一棵小草,他的目的只是追求快乐,所以佛陀讲再多都没有用。
  
  那如果你是一个中根,好一点。二乘人厌苦欣空,他追求空性,他要的是涅槃寂静。所以你跟他讲什么,他参加什么法会,通通一样,他的目的就是要趋向涅槃,他要的就是这一块。那么菩萨,他修什么法,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菩提心,成就他的六度的功德。
  
  也就是说,同样下雨,同样一片乌云,但是众生各取所需。所以这个东西其实跟法也没什么关系,就是无差而差。当然,佛法的力量一时改变不了你,但是你只要接受,就是佛陀在现实生活当中先满足你当下的需求。就是说,小草你只能吸收快乐这一块,中草就吸收到空性,一个大树你就能够吸收到佛陀的少分的功德,就这样子的差别。
  
  子二、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
  
  看经文。
  
  虽一地所生,一雨所润,而诸草木各有差别。
  
  这以下把它会归到中道实相。就是说,草木虽然各有差别,但是我们要注意两件事情:
  
  第一个,每一个人的学佛,有些人生天,有些人到净土,有些人到涅槃,他们都是同一个真如本性。这个生天是从哪里来?是真如本性现出来的,他到人天的快乐也是真如本性现出来的。这第一个,同一片大地。
  
  第二个,同一味的雨水。他们都是因为佛法的修学而生天、而往生、而成佛。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回归到无差别,就是从究竟来说是没有差别。
  
  虽然佛法的修学暂时来说看到很多差别,你看,大家都学佛,大家都听《法华经》,但是来生各走各的:有些人因为学《法华经》到天上去了,有些人学《法华经》到净土去了,有些人学《法华经》直接成佛了。虽然有这么多的短期的差别,但是究竟来说都是归于真如本性,归于中道实相。
  
  我们看第十四个附表。我们把三草二木做一个说明。
  
  〈药草喻品〉所要说的有两个重要的事情。首先我们把〈药草喻品〉切成三块:
  
  最上一层的就是乌云跟雨水。乌云是谁呢?佛陀。佛陀大云普覆,佛陀的平等心,大悲平等,普遍地覆盖三千大千世界。第二个,雨水。佛陀的法雨也是一时等澍,佛陀的雨水也是遍满地照顾。最上一层是一种佛法的滋润。
  
  看中间这一层。第二层就是个人的生命经验所累积的个人的习性,我们是带有习性来学佛的。诸位!我们是因为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生命经验再来学佛的,我们可不是回到清净心来学佛,就是每一个人学佛本身就不平等。所以我们带妄修真,带有个人的妄想习性来学佛,就是说,我们本身就是形成了三草二木。这是第二层,三草二木,有小草、有中草、有大草,有小树、有大树。
  
  第三层,我们看大地。这个大地可不是山川谿谷这个土地。这个土地是土壤,是表层的。它这个大地是更深层的。就是这些三草二木回归来说都是依止同一个大地。
  
  那么这样讲,我们先从三草二木来看。三草二木从上接受佛法的滋润,对不对?佛法滋润以后各自生长,这是我们看得到的,就是“近果说差别”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皈依同一个佛陀、学习同一个佛法,但是各自受益不同。这跟佛法没关系,因为你要的就是快乐,佛陀也没办法,就是各取所需。所以我们这个三草二木,来自上面同样的滋润而得生长,各自生长各自的,草生长草的,树生长树的。就是向上发展叫做事修。
  
  但是别忘了,我们的根是向下发展,这个是我们看不到的。我们的智慧,我们不管是什么智慧,其实只要你学佛,你同时都是在靠近真如,你的根部都是在往大地的方向发展。所以,不是说你回家以后一定要先扫厕所才能回家的,不是!其实你接触佛法的时候,事修、理观,权法、实法是同时在操作的。当这棵树在成长的时候,你也在靠近真如本性了,这就是佛法妙的地方。你上面是草木的生长,下面是根往下更加地安住。
  
  所以,其实理论上来说,我们得到佛法以后,我们有向上的增上,也有向下的安住。这个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。佛陀的滋润是双向的:他权法在滋润你,满足你的需要;实法在滋润你,让你更靠近家,是同时的。他把回家跟工作结合在一起,这个就是雨水高明的地方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